​1965年8月9日,一个原本不为人所知的亚洲小国——新加坡宣告独立。

在复杂的内政外交斗争中,新加坡最终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地理位置和优秀的领导成为了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曾经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国家的“国父”李光耀,却公开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十分庆幸英国殖民新加坡,同时对于他们的离开,我也心存感激。”

作为新加坡总理,为何李光耀会发出如此感叹?新加坡又是怎么从一个殖民地,变成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国家的?

今天,我们来一同探讨。

新加坡的历史不长,文明相对中国、埃及、希腊等古国来说也不算璀璨。

最早的有关于新加坡的记载,就在大家熟知的三国时期。

当时东吴武将康泰结合自身经历和船员口述,写下了《吴时外国说》一文,书中将新加坡命名为“蒲罗中”,意为“马来半岛的最南端”。

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马来半岛包括新加坡一带都没有特别强大的国家出现,曾经出现的室利佛逝王朝也仅仅维持了不长的时间而已。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体,西方冒险家怀揣着对财富的向往和贪婪,开始探索整个地球。

由于东南亚地区相对闭塞,直到1819年,一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职员才正式登上新加坡土地。

他们同当地封建统治者签订合约,将新加坡纳为了东印度公司殖民地。

工业革命前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海运成为了世界贸易的主要方式。

谁掌握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

新加坡控扼马六甲海峡,优越的地理环境逐渐使其成为东南亚最大的贸易站,没有之一。

英国政府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新加坡的价值,迅速将其升级为大英帝国直接管辖的重要战略殖民地。

这时的新加坡无比繁荣,中国南方人、东南亚土著、印度人、欧洲人争相来到这里做生意,寻找新的出路和机会。

当时的英国统治者对新加坡采取“种族隔离政策”,即分不同族群治理。

其中,位居统治阶级的自然是英国本土白人,次之的则是英国籍但是出生在当地的人,或是混血,再次则是其他各国普通人民。

英国殖民者的这套把戏,大家再熟悉不过。

但从客观事实来讲,英国殖民新加坡时期,新加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所以直到后来还有相当一部分新加坡人怀念英国的统治。

丘吉尔十分重视新加坡,曾耗资巨大在此修建了一个军用港口,并将其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但这个英军军事基地从未停过一艘军舰。

二战中,日本对英正式宣战并进攻东南亚一带的时候,英军也早早地战败被俘,压根没有用到军用港口的机会。

过去,在英国殖民者统治时期,英国政府对新加坡极为重视,并且英帝国在全世界的殖民过程中相对而言较为温和。

打个比方来说,就是法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属于将你的资源全部抢走,还要动辄杀死你的人民;

而英国由于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它不仅仅希望有一个原料产地,更希望有制成品的销售地。

因此,英国殖民时期的新加坡老百姓虽然是“三等公民”,也受尽了屈辱,但是英国人也客观的推动了新加坡一带橡胶产业、种植产业等的发展。

在英国占据时期,新加坡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橡胶生产、制成基地之一。

而在当时,橡胶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日本人看了都垂涎欲滴。

二战开始后不久,日本轻松击败英军。

日本人残酷的掠夺新加坡的资源,大肆屠杀当地土著及华人,抢劫富人们的财富,霎时间新加坡一片腥风血雨。

新加坡被日军占据3年有余。

这段时间里,马来西亚共产党一直在国际共产主义的支持下,采用游击战的方式与日军周旋,同日军作战,而此时的李光耀尚在外国。

可由于种种原因,李光耀一生都反对共产主义。

在日后建立新加坡共和国的时候,李光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同马来西亚共产党决裂。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9月2日,日本向中国战区投降。新加坡旋即宣告解放。

英国殖民者再次回到新加坡,可这次英国人就没好果子吃了。

经受了3年多日本人奴役统治的马来西亚人民(含新加坡),在马来西亚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不断组织自治活动,要求独立。

同时,国际上美国和苏联联手,不断瓦解以英、法殖民体系为代表的旧殖民体系。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1956年埃及在美国、苏联的支持下发动第二次中东战争。

虽然埃及在战术上失败,但在政治上大获全胜,收回了英、法手中的苏伊士运河,

英、法殖民体系再次被重创。

1954年,李光耀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以及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华人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党——人民行动党。

经历四年多复杂的内外斗争,1959年新加坡取得了进一步的自治权利,召开大选,同年李光耀当选为新加坡首任总理。

1961年,马来西亚时任统治者东姑阿都拉曼向外界宣布:

“要积极推动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组合成一个新的‘马来联邦’。”

当时所有人都在为“新马来西亚”的建立而欢喜鼓舞,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短短四年后,新加坡就与马来西亚分家了。

一方面是因为两个组织领袖政见完全相左;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马来西亚境内的富人及中产阶级多为华人,东姑阿都拉曼害怕这些有能力的华人会完全控制马来西亚的政权,导致马来人逐渐居于底层。

因此,他决定将李光耀和他代表的华人一并踢走,李光耀则不得不带领支持他的人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新加坡。

所以,其实新加坡的建立并不像新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那样,历经百年屈辱、众多坎坷;

反而是政治交锋下一个有很大随意性的产物,李光耀对新加坡,或是新加坡对李光耀来说,都是“互相成就”。

在晚年的回忆中李光耀也谈到,自己原本的志向是做一个律师,可是日本人和马来西亚人的种种做法,使得他最终成为了新加坡的最高统治者。

虽然今天我们谈到新加坡都大加赞誉,冠以“狮城”、“花园城市”等美名,但在刚刚同马来西亚“分手”时的新加坡可不是这样的。

李光耀刚接手新加坡时,这个国家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新加坡国土狭小,自然资源非常匮乏。

其他的倒也算了,关键是人类必需的资源——淡水,新加坡也极度匮乏,完全仰仗马来西亚和外国的供给。

我们今天常说“卡脖子、卡脖子”,我们缺的是高端消费品和高科技产品,而那时的新加坡才真叫“卡脖子”,连淡水都不足够……

其次,社会动荡。

当时刚刚独立的新加坡人心浮动,许多富人决定迁居外地,带走了大量财富。

同时新加坡人口太少,群强又环伺周围,一部分新加坡人害怕被东南亚“反华风暴”伤害,也选择了移居海外。

最后,则是新加坡长期生育率不足,许多西方国家对新加坡未来的判断都是一句“没有未来”。

但谁也想不到的是,在李光耀等人的治理下,新加坡从那个弱小的国家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上最美丽发达的国家之一。

截止至2022年,新加坡有人口560万之多,人均GDP高达8.3万美元,要知道美国2022年人均GDP也不过7.6万美元而已。

为什么新加坡会发展如此之快呢?

宏观的原因有很多,但出乎意料的一点是,李光耀本人认为,新加坡的发展与英国人的殖民和离开是有极大关联的。

他曾在多个场合公开发话:

“新加坡感谢英国。”

李光耀认为,首先,英国人客观上促进了新加坡的发展。

自1819年英国人发现新加坡以来,新加坡就从一个不毛之地逐渐变成世界航道上不可或缺的枢纽城市之一。

大量的人口、资金、技术,随着马六甲港口的建设而来到这个原本的“弹丸之地”。李光耀觉得,地处偏远、不适合耕种的新加坡能有今天的成就,必须感谢英国人的建设。

在英国人殖民新加坡的百余年里,新加坡还是英军的重要军事基地。

英国人虽然只是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但在当地也的的确确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让新加坡有了增长发展的物质基础。

除了肉眼可见的道路、建筑之外,英国人还带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民主思想、契约精神、合同制度、股份公司等伟大的发明。

这些帮助新加坡快速进入近代社会。

英国人除了在物质和思想方面带动了新加坡发展,相比较而言他们的殖民手段也比较温和。

正如我们前文中说过的那样,英国殖民者在新加坡的所作所为必定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

但他们的手段较为高明,在统治阶层中也安排了少数马来人、华人,以凝聚更大范围内的共识。

其次,则是英国长达百余年的统治,使许多新加坡人对英国产生了身份认同。

大家可以想象一百余年是个什么概念。

换句话说,新加坡人种虽然以华人为主,但文化和教育彻底是西方式的、英国式的。

我们常说,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后天的环境,新加坡人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成长起来的。

加上随着世界进入近代,英国国力相对衰弱,英国殖民者在殖民手段上也越来越缓和。

直到英国人离开,新加坡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事件,整体氛围较为和谐。

这也是李光耀对英国殖民者的痛恨较少,反而感恩较多的重要原因。

最后一点,则是十分现实的原因,哪怕在新加坡独立后,结好英国对其仍然好处多多。

从近代以来,英语国家引领了世界。

也正因如此,一些科学标准、先进技术、优秀理念的信息载体也是英语。

新加坡作为全世界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通过英语可以获得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最透明的信息。

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而言,没有大的语言障碍。

光是语言就能带给新加坡如此多的现实利益,何况现在的英国只是没有过去强大而不是“没了”。

英国仍然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与新加坡内部许多人都有着密切的往来。

李光耀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自然要多说一些英国的“好话”,拉近两国关系,增加双方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