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11个多月后,人们逐渐习惯新冠的存在,甚至有人会问:“还有新冠吗?”
曾率先官宣“与病毒共存”的新加坡,最近有了新举措。
当地时间12月19日开始,新加坡卫生部网站恢复通报每日疫情数据,此前的更新频率是每周一更。
新加坡博览中心的“方舱医院”也重新启动,以减轻医院负担,收治不需要重症护理的新冠患者。
这个“方舱医院”在2020年疫情初期就曾为新冠患者提供治疗,当年8月,新加坡疫情缓解后暂停运作。
2020年疫情期间新加坡博览中心
这些举措都是因为近期新冠病例明显增长。
12月21日,据新加坡卫生部的数据显示,12月10日-16日,新加坡新增5.83万例确诊病例,比前一周增加2257例;每日平均住院人数从前一周的350人增至约560人。
新加坡新冠疫情变化。图源:新加坡卫生部官网
新冠并未远离。
东南亚新冠病例激增
口罩、隔离、测温回归
新加坡新增感染数,从11月底开始快速增长。
新加坡新冠疫情现状如何?
一个报道新加坡新鲜事的自媒体账号“新加坡万事通”的编辑表示,自己所在的办公室几乎“全军覆没”。
一位女同事称,一开始是喉咙痛,当天晚上就烧到39.2℃了。
图源:微信公众号“新加坡万事通”
第三天,鼻塞得厉害,什么气味都闻不到,呼吸困难,感觉下一秒就喘不上气。
第五天,鼻塞的情况好了一些,但嗓子变成了公鸭嗓,说话一叹三停,非常费劲。
新加坡的抗原试剂也出现紧缺。
“新加坡万事通”表示,其同事在附近的超市以及连锁药房中,都买不到抗原。
店员说:“抗原试剂盒一到店就会被抢购一空,想要买抗原只能每天都来,碰碰运气。”
新加坡卫生部建议,即便身体没有出现问题,当身处人流较为密集的场所,尤其是室内环境,要戴上口罩。
图源:新华社资料图
不只是新加坡,东南亚几个国家,如马来西亚,12月10日-16日上午12时,新增20696例确诊病例,相较上周增长约60%。
12月19日,马来西亚卫生部发文宣布,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病例者,需要居家隔离5天。此外,确诊者应避免确诊后10日内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或是与高危人群接触。
马来西亚官方发布的通告
印度尼西亚还重新在机场等地启用体温扫描仪。
进入冬天,东南亚国家新冠疫情反弹。
新冠变异株JN.1在全球加速蔓延
引发这波疫情高峰的病毒是JN.1毒株。
JN.1毒株是BA.2.86的子系,也是BA.2.86变异株中具有较强传播优势的一个亚分支,目前占新加坡新冠确诊病例的绝大多数。
12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将JN.1单独列为“需要留意”(VOI)的变异株。
根据GISAID网站报告序列信息,JN.1毒株于8月28日首次在新加坡报告。10月,BA.2.86及其亚分支占比1.93%;11月,BA.2.86及其亚分支开始在新加坡快速流行,占比为35.36%;12月,BA.2.86及其亚分支已成为新加坡的主要流行株,占比71.5%。
短短2个月,就成了优势毒株。
同样地,美国在9月首次检测到JN.1,10月底JN.1占比不到0.1%,截至12月8日,其占比已达到15%-29%。
看起来传播得很快。
不过,多位专家表示,虽然JN.1导致感染人数增加,但目前还没有看到其致病力有明显增加。
有外国专家怀疑,JN.1更容易感染胃肠道,导致人们腹泻。
这也只是种猜测,没有数据表明,更多人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患上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
我国发现JN.1了吗?
有何影响?
我国在11月首次发现本土JN.1变异株,截至12月10日,我国共监测到7例本土JN.1变异株。
现阶段,我国主要流行株还是XBB系列变异株。
图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不过,受国际流行株和输入病例影响,不排除JN.1变异株成为国内优势流行株的可能。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王鹏飞,从事新发传染病防治研究,他在12月12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考虑到上一波感染后抗体水平下降的情况,加上JN.1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力,可能会在2024年1-3月在国内传播,引发新一轮的感染高峰。
新冠被纳入“乙类乙管”后,我们的生活似乎回到了疫情前,新冠似乎消失了。
但在各平台搜索,你会发现,新冠并未远离。
天冷了,呼吸道疾病高发,还即将迎来出行高峰,大家还是要注意身体。
冬天病原体活跃
除了新冠,还有流感等
去人多的地方,还是戴上口罩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