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涛是一位警卫战士,曾在天安门广场担任巡逻兵。

在他的记忆中,竖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最鲜活的存在,毛主席亲自起草的114字碑文好似深刻的烙印一般,深深记在他的心里。

他说,碑文包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情怀,以“人民英雄”为主线,上溯中华民族那段波澜壮阔的奋斗牺牲史,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毛主席从“三年以来……”说起,再讲“三十年以来……”最后说“由此上溯一千八百四十年……”并连用3次“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读起来仿佛诗歌的复沓、九鼎大吕的叠加,叫人不禁心神震撼,思绪波涌,好像在短短数分钟间,便重新回顾一遍华夏民族的沉重传奇往昔。

某年夏天,胡松涛的故土来了一位书法家,他素来以刻碑而闻名当地。

胡松涛抽空作陪,与那位书法家并肩游览天安门广场。

当书法家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他的神色明显变得凝重。

他久久凝视纪念碑,缓缓开口道:“自古以来,碑文从未有如此写法啊。”

胡松涛点点头,回说:“那是白话文。”

书法家续言:“从前,未曾有过一块碑用白话文书写碑文,白话文的碑文竟这般妙哉……”

那一日,胡松涛与书法家围绕人民英雄纪念碑聊了很多。

他们聊到纪念碑是首都的“中央”,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心间牢记着人民英雄。

在那之后,胡松涛于巡逻期间,关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间更多了。

他发现,碑文的三段,第一段用了29个字;第二段比第一段多了1个字;第三段有55个字。

一段比一段长,语气也一段比一段更重,犹如雄浑的江潮海浪,一次高于一次,充满一往无前的恢弘壮阔,正如中国不惧牺牲、执著胜利的人民英雄们。

又有一天,胡松涛在观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时,突然发现一个深藏其中,独属于毛主席的小细节,那114字碑文中,竟无一字提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牺牲,亦无一字说到人民军队的牺牲。

毛主席全文所写,都是“人民英雄”四个字。

可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没有提到“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呢?

实际上,早在撰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最初,毛主席就没有局限在“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之上,甚至他明言说过,不允许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提到“中国共产党”。

对于毛主席来说,革命的成功由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所换,人民才是英雄,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而“人民英雄”的概念中即包括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

就像毛主席昔年所言:“自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与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所有,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愿意为人民的独立和自由幸福而奋斗牺牲,所获得的全部功劳和荣誉也都属于人民!

这就是毛主席的“人民情怀”!

01,生来便情系人民疾苦:他来自农民家中,对人民的疾苦和荣辱感同身受

众所周知,毛主席生于韶山的农家,或是因为从6岁起,即开始做一些砍柴、拔草等等农活,几乎天天与家里的长工一道下地,是以毛主席自小就对老百姓的生活有着深切体会。

再加上他的母亲文七妹的影响。

文七妹是一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常常教导子女“行善积德”,且以身作则,经常接济有困难的乡亲,更是会在灾荒年月,背着丈夫送米给逃荒讨饭的人,令毛主席等子女耳濡目染,也对穷苦大众渐渐心生同情。

毛主席读私塾期间,由于中午不放学,故而每天都会带饭到私塾去吃。

偶尔,他会看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同学,没有饭菜吃,便主动把自己的餐食无偿分出去,给同学们吃,而自己则饿着肚子,等到放学回家,再用晚餐填饱肚子。

时间长了,文七妹便察觉儿子的善心,可她从未怪责儿子,反倒悄悄多给儿子准备饭菜,纵容儿子帮助同学。

有一年,韶山的温度忽然比往年更低,放学归家的毛主席在路上遇到一位衣衫褴褛的同学,他当即把自己的半新夹袄脱下来,塞至冻到不停发抖的同学手中,自己飞速跑回家中。

文七妹得知这件事后,也没有怪罪儿子把宝贵的棉衣轻易送了出去。

毛家有个短工叫李南华,家境不好,租种了毛家两亩地。

某年秋收,毛主席的父亲把收租谷的工作交给毛主席,毛主席去了李南华的家中,发现他们家人口众多,且当年的收成亦不太好,李家的情况十分糟糕。

毛主席未发一言,转身去到自家谷仓,偷偷把谷子堆得很高,造成已收租的假象。毛主席的父亲果然被毛主席蒙混过去,没有再问李家要租谷。

之后,毛主席又劝说父亲把自家2亩地转给李南华,费尽心思帮李家摆脱困境。

当然,毛主席也不是单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贫苦百姓,他的心中同样藏着一股正义感,促使他在人民遭遇不公时,敢于站出来为百姓打抱不平。

某年,村里有个叫毛承文的贫苦百姓几次带领穷人“吃大户”,揭发了族长贪污的丑行,遭到恼羞成怒的族长的报复,被押到祠堂,将承受狠毒刑罚。

毛主席听说此事后,立马赶到祠堂,在诸多敢怒不敢言的乡亲注视下,毅然为毛承文据理力争,迫使族长不得不释放毛承文,没有“追究”到底。

可以说,毛主席就是在一次次亲身体验下感受到穷苦百姓的被压迫与被剥削,从而义无反顾走上为民请命的革命道路。

在他的漫长革命生涯里,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遭受怎样的挫折,毛主席始终把人民群众视为革命动力所在,解放贫苦大众、消灭剥削和压迫,即是毛主席革命的力量之源!

02,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他把人民视作历史的主人,为人民之忧而忧

中国共产党建党最初,毛主席曾深入安源,开展工人运动。

在给群众上夜校课程时,毛主席坦然生动地表示:“工”字上面那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代表我们工人能够顶天立地!

他的话声甫落,台下就响起工人们热烈的掌声。

随后,他又去长沙给人力车夫授课。

他说:“工人就是做工的人,咱们把‘工’字放在‘人’字上面,会组成什么字?”

人力车夫们异口同声道:“天!”

毛主席续言:“没错!我们工人是天,联合起来能顶天立地!”

由此可见,毛主席非常看重工人阶级的力量,尊重人民主体位置。

如前文所提,他将人民视作历史的主人,一直为人民之忧而忧。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是一个感情细腻的领袖。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为人民而三次痛哭流涕。

第一次是新中国的初期阶段。

淮河水位上涨,灾情特别严重。

毛主席从电报上知晓,很多村落都整村被淹没,老百姓为了活命,只能与蛇一块逃到树上,部分人不幸被毒蛇咬死了。

他相当难过,流着泪在有关淮河水灾与治理情况的电报上,连写四封批示信给周总理。

在毛主席的密切关注下,淮河成为我国成立后首条大规模治理的河流。

第二次发生在3年灾害期间。

某日,李银桥带着一个又黑又硬,掺杂大量粗糠的窝头去到毛主席面前,对他道:“这就是老百姓的食物。”

毛主席的神情转瞬一变,怔怔盯着那个窝头很长时间。

随即,他接过窝头,两眸含泪地用力掰下一块,放到自己的嘴里。

他嚼着嚼着,眼泪就从他的脸颊滑落。

他又掰了几块,招呼李银桥等卫士:“吃,你们全来吃吃啊!这就是我们农民的口粮啊……”

说着说着,他竟哽咽不能言。

从那天往后,毛主席整整7个月没有吃上一口猪肉,以身作则,代表中国共产党同人民患难与共,直到渡过那次经济困难。

第三次是1976年7月。

那时的毛主席早已病入膏肓,无法起身,可主席仍然关心着中国和中国人民。

当他从秘书那里得知唐山地震造成的惨重损失后,他哭了。

秘书说,他从未见过主席那般嚎啕大哭。

纵观新中国的往昔,我们能轻松发现,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做主政治制度的建立,都让中国人民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中华民族从中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在党与集体组织的号召下,完成一项项壮举:8.6万座水库的修成、17万公里河堤的构筑、牛胰岛素与复方蒿甲醚的人工合成、“两弹一星”的横空出世。

短短20余年,中国便建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不仅充分展示属于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也向世人展示了毛主席的“人民群众观”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生动体现和伟大胜利!

03,他说唯人民利益是图:他说共产党也“唯利是图”,但只谋求人民的利益

亦曾有一位上海商人,在新中国建立前夕的工商代表会议上问毛主席: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方针是什么?毛主席回答:“唯利是图。”

仅仅4个字,就一下子说到商人们的心坎儿,他们立马双眸发亮地看向毛主席,追问:“共产党也唯利是图?”

毛主席笑了,点头道:“当然,不过我们的‘唯利是图’有点儿区别,我们唯的是人民的利益,而非个人的利益。”

这句话,既是毛主席对工商界人士做出的庄严承诺,亦是对共产党人宗旨与性质的深刻诠释。

革命时期,毛主席曾率军进入遂川县城。

可老百姓却听信白军的谣言,不敢接触工农革命军,家家户户紧闭大门,街上看不到半个人影。

其中,有个老者被惧怕工农革命军的儿子儿媳独自扔在家里,他的腿部浮肿,走不了路,只能躺在床上,饿着肚子不断呻吟着。

两天后,工农革命军发现了老者的异样。

毛主席亲自推开老者的家门,走到老者的床前,问候他:“你好呀,老伯!”

老者惊讶地瞪大双眼,问毛主席是何人?毛主席亲切回答:“我们是工农革命军,您别怕。”

话声刚落,毛主席便叫小战士弄来一小撮盐,加了温水,给老者清洗伤口。

一边洗,一边安慰老者:“您别担心,是伤口发炎了,等下,我再叫人来给您送一点儿药。”

离开前,毛主席不忘让一名战士留下一只米袋,给老者熬粥。

老者在毛主席的细心关照下,慢慢转好,他对毛主席的举动十分感动,连声说自己一定会把藏到山上的儿子儿媳喊回来,把左邻右舍都喊回来。

几年后,临时中央政府迁移到一贯干旱缺水的沙洲坝。

毛主席了解当地百姓用水困难后,马上组织战士们制作了一条简易水管,从乌鸡岭下引泉水解决问题。

接着,他带领干部考察四周,几经思索后,决定在村里打井。

他们一共打了两口井,前一口因为地理位置不佳,很快放弃;后一口则果然涌上来清甜的水质,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大问题。

村民们为感谢毛主席,特地在井边竖立纪念碑,写下“吃水不忘打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两行醒目大字!

新中国成立第三年,毛主席到兰考视察黄河。

他走入一户农家,耐心听着老婆婆讲述她的生活改变。

临走前,老婆婆的丈夫赶了回来,拦住毛主席,执意要让毛主席在他们家吃一顿饭。

毛主席没有生气,顺着老汉的话,问他家中粮食可否够吃?

老汉回说:“够够,只是我们这里多盐碱地,您认为,我们这地方还有方法治理吗?黄河水害能治理吗?”

望着老者的双眼,毛主席肯定道:“能,都能治!”

在此之后,毛主席便把黄河治理放在心上,2年里3次听取河南省委与黄河水利委员会对于黄河治理的情况报告,并提出很多有意义的长远指导意见。

他一再强调,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办好黄河治理一事!

在毛主席的一生中,他的“人民情怀”就是他的政治承诺,他不只是那么说的,也是那么做的,他永远坚决站在人民群众一边,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